七律长征有关资料,七律长征有关资料及感悟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七律长征有关资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七律长征有关资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七律长征概括全诗和名词地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有关资料,七律长征有关资料及感悟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七侓长征地名介绍

七律《长征》全诗中提到五个地区名。

一、五岭逶迤腾细浪指的是大庾岭小庾岭等五座山岭,在诗人眼里,这些山岭就像水面上上的小浪花。

二、乌蒙磅礴走泥丸指的是翻越乌蒙山,在诗人眼里这座山就像泥土团子那样渺小。

三、金沙水拍云崖暖指的是巧渡金沙江。

四、大渡桥横铁索寒指的是强渡大渡河。

五、更喜岷山千里雪指的是越过大雪山岷山。

《七律长征》是中国著名诗人毛泽东创作的一首长征题材的七律诗。它以简练有力的词句,概括地描绘了中国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伟大,表达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斗志。全诗的名词地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 五岭逶迤:指五岭山脉,位于湖南、广东、广西和贵州等省份。长征途中,红军要经过五岭山脉的险恶地形。

2. 蟠龙脱缰:指长江,比喻红军脱离敌人的封锁,如蛟龙出水。

3. 雪山难越:指秦岭,位于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份,长征途中红军要翻越。

4. 疑虑翻飞:指四川盆地中的金沙江和雅砻江,红军要渡过这两条大江。

七律长征介绍词?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作品赏析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wei1 yi2):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走泥丸:《汉书·噗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七律·长征》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七律长征的主要内容及感悟?

前几天,我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诗,我感受到了红军的伟大。

这首诗主要写了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历尽了许多艰辛困苦,经过了重重困难,但是他们却能以苦为乐,还时常保持开朗的心态。

读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诗,我体会到了红军是多么的勇敢。

有了红军的坚强不屈,有了红军的流血牺牲,有了红军的努力拼搏,才有了我们今天美好的家园,我们才能安安心心的坐在温暖的教室里幸福的学习。

红军经历了那么多的困难,仍然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而我呢,却总是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儿难题,就想放弃了;在生活上遇到一点儿挫折,就想退缩了。见到困难就害怕,就想往后退,不敢前进了,这是我的缺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七律长征有关资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七律长征有关资料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