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生平资料,孟子的生平资料简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孟子的生平资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孟子的生平资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杨朱与孟子同期吗?

同期

孟子的生平资料,孟子的生平资料简介

在孟子的生平中,曾经有一位名叫杨朱的思想家与他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杨朱认为人性本恶,政治应该以自然的方式进行,不应该过度干预社会事务。他主张个体自由和独立,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力。此外,他还提出了“物我两忘”的思想,即人们应该忘记自我和外物的存在,达到心灵的超脱和自由。

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讨论了人性善恶问题,他提出?

孟子在孔子学说基础上,提出人性的性善论,被尊为儒家的正统思想。

孟子认为后天的教育与人的道德观,形成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他认为人心先天就存在的善端只是先验的道德萌芽,但是如果要保持这种善端,就必须养性存心,使其不断壮大,发展完善。

但对孟子的人性论的理解,还需结合他的命来进行,孟子认为口目耳鼻等肉体的自然欲求也可称之为性,但君子将其称为命,不认为是性。

所以,孟子认为,我们能把握的是性,但对于命,我们则无法把握和控制,也不可以预知命的未来。性是自己能够把握和控制的,而命则属于无可奈何的东西,无法预知。虽然命如此不可琢磨,我们就只能坦然对之,但也不要把它作为身心的主宰。

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最重要一点要明确孟子为什么要提倡性善论。简单的讲,孟子以性善论来探讨人性,是为了对孔子“仁”的概念进行界定,并进而发展成了“仁政”思想,要求实行王道政治,从而把人类社会建设成“大同”社会。

孔子尚仁,却没有明确的界定“仁”,如此便将问题留给了后来者。后世儒家学者便试图从性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界定,到了孟子时期便直接以道德评价之善恶来谈论人性,进而探讨“仁”了。

孟子的性善之论,是通过与告子的辩论体现出来的。关于两人具体的探讨内容,记载在《孟子·告子》中。告子的主要观点是性无善恶、仁义皆外,主要是从生物本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孟子则认为人类只有讲仁义道德才能区别于禽兽。孟子基于这一立足点,进而提出来“四心”的概念,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而提出仁、义、礼、智四端。从仁、义、礼、智四端出发,孟子提出来著名的“性善论”。

孟子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对孔子“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发展出了“仁政”思想,并论证了“仁政”思想践行的可能性。孟子以一种善意的心态去看待社会人生,相信人是具有自我完善的可能的,寄希望于人能以自己心中的仁义礼智的自我完善来求得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人道。这固然有过于理想化的一面,但却是追求人类社会完美和谐的重要思想发展,可以说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块瑰宝了。

从上文中,大体上我们能看出孟子“性善论”的目的所在了。孟子以性善来作为道德人应有的一种存在方式,确立起一个个人品德根基,从而来追求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以求达到儒家的“大同”境界。以“性善论”为基础,进而阐述“仁政”思想,在治理社会上达到王道政治的局面,最终把人类社会建设成大同社会。

孟子,战国时期的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与孔子生平相似。平民出身,但也是贵族后裔。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善辩论,逻辑严密。已经达到了传统散文写作的最高峰。孟子的思想成就仅次于孔夫子,正因为这样,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也就有了后人口中的“孔孟之道”。

他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人可以通过内省保持和扩充。但他的这个说法并不被人认同。人性善恶的问题,自古到今,众说纷纭。有的坚持“人之初,性本善”,有的坚持人的本性即恶。孟子在与告子的辩论中明确了性善论的说法。荀子曾提出“性恶论”,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其实关于人性,至今都是没法定义。孟子却做到独树一帜,用智慧诉说本性,其实这源于他思维的深度,他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道德属性做了区分,前者是“性”,后者才是“人性”。

虽然孟子主张性本善,也从未回避过恶。他曾提出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他认为现实中的恶归人性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孟子为什么要谈人性,因为人性是社会伦理道德先决条件,人不仅仅区别与会用工具,独立思考,更大区别于人的伦理道德,如果健康的成长,保持本心,都可以成长圣人君子。

王阳明曾说过“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以看出人是善恶的矛盾体。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给一个人贴标签,是“善”“恶”。善恶他是流动的,他(她)很可能被激发,在一种极端条件下,一个人他很有可能会被逼成野兽;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他或许闪烁光芒,摇身一变成为英雄。荀子门下就出现了韩非这样的法家人物,法家主张严刑峻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孟子的生平资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孟子的生平资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