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特殊教育学校洪绵绵,南安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安特殊教育学校洪绵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南安特殊教育学校洪绵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诸葛亮北伐,其本质上就是一场以小博大的惊世豪赌,为什么失败?

三国实力大小依此为,魏、吴、蜀,其中,魏国最强大,蜀国最弱小。就领土来说,魏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洛阳一带)、雍州(关中和陇右)、凉州以上十个州;吴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和交州这三个州(其中扬州和荆州与魏分割所有);蜀的领土只有益州这一个州。三国人口魏国人口四百多万,吴国二百多万,蜀国九十万。

南安特殊教育学校洪绵绵,南安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如此大的差距决定了诸葛亮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实力去战胜曹魏,匡扶汉室。这一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已经提出了。”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所以,诸葛亮才提出要占据荆、益,东和孙权,两路出兵夺取天下。有了这些,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天下有变”。只有这样,才是诸葛亮以小博大的布局。

但是事实上却是,虽然刘备成功占有益州,但关羽大意失荆州,让两线出击失去可能。更关键的是“天下有变”这一条件,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一直没有出现。三国鼎立时期,各国内部趋于稳定,其实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由乱而治的趋势。占据中原的曹魏经历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政局稳固,国势一直处在上升期。而这一时期正是诸葛亮执政的时期。等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魏发生变动时,诸葛亮已经去世。再加上蜀地道路艰险,虽然易守难攻,但也导致自己进攻不易,诸葛亮多次因为粮草问题不得不退兵。从这方面说,诸葛亮北伐失败正是这些客观条件不具备,最终失败。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我们也不能说诸葛亮是失败的。他以益州一地,雄据西南,屡次用兵,以攻为守,让曹魏数十年不敢加兵蜀汉,从这里讲,他也是成功的。

诸葛亮北伐,其本质上就是一场以小博大的惊世豪赌,为什么失败?

中国历史上以小博大的战役数不胜数,远的不说,同样发生在三国时代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便是非常经典的以小博大并且赌赢了。上过初中的基本都知道诸葛亮最后病逝五丈原,含恨而终,其北伐也宣告失败,笔者认为其失败有着必然性和偶然性。

  • 汉室衰微,人心不思汉

自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后,东汉王朝便陷入无休止的烽烟战乱中,先是爆发了席卷天下的黄巾之乱,待到黄巾乱定,凉州、幽州等地又先后出现叛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腐朽的东汉王朝又顾此失彼,刚平定一股叛军又出现另一股叛军,加之地方又逐渐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老百姓渴望大汉天子能够还天下太平的愿望破灭,自然也就对中央政府(汉室)的归属感越来越低。毕竟在古代,老百姓可不管谁当皇帝,只要谁能带来和平与幸福,他们就认同谁。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的出现符合了北方百姓的需求。曹操通过多年努力,将群雄割据的北方重新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使北方重归太平。而且曹操在施政方面也颇有成就,例如在攻破邺城后,其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又比如在人才人用方面,敢于打破两汉的举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会给予提拔。久而久之,北方大部分阶层都不再“愚忠”所谓的汉室,而是转投到曹操(曹氏集团)的旗帜下。因此诸葛亮北伐中原之时,北方归魏已久,人心早不思汉,(蜀)汉军失去了民意基础,大军到了魏国境内,不但没有想象中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反而是十分强烈的反击。

▲曹操

  • 益州疲弊,回天乏术

正如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蜀汉政权在覆亡前也才过百万人口,而魏国确有四百多万人口,是蜀国的四倍多。在冷兵器时代,人口就是第一资源,在战争时期是评价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诸葛亮多次北伐,人是越打越少,虽然魏国也死了不少人,但是人家恢复能力比你强,便是双方不打硬仗,也实在耗不过。此消彼长之下,蜀汉政权越来越难以翻盘,加之魏国庞大的人口基础,人才的出货率也远大于蜀汉,导致蜀汉方面越来越没有“大将”和“能臣”。因此,诸葛亮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只要魏国不再来一次像“赤壁之战”那样的大败,其翻盘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诸葛亮

  • 时运不济,棋逢敌手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诸葛亮最后硬生生被司马懿耗死在五丈原,历史上也确实如此。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本来已经顺利收复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因为马谡丢失街亭而功败垂成,三郡得而复失,这与诸葛亮用错人脱不了关系,但魏明帝曹叡的合理布局也是关键因素。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是在魏明帝在位期间,魏明帝知人善任,在战略上未犯下什么大的错误,不给诸葛亮有机可乘。司马懿更是被说书人称作诸葛亮的克星,司马懿虽然在军事上不能战胜诸葛亮,但司马懿扬长避短,筑起高磊,不予应战,使诸葛亮寸步难行,最后耗死了诸葛亮。

▲司马懿和曹叡

总而言之,诸葛亮的失败既有“人心归魏”、“益州疲弊”的必然性,又有“棋逢敌手”、遇到魏国明主能臣的偶然性。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染襟。”以诸葛亮的智慧,蜀汉屡次北伐却难以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蜀国实力不足!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曾经多次描写蜀军因为粮食告罄不得不撤回汉中的情节。

为什么蜀国会如此窘迫?这是因为蜀国只有一州之地,不仅地盘小而且人口少。

虽然说经过了汉末乱世之后,魏、蜀、吴三个国家的总人口也不及汉时的五分之一。

但是蜀国的人囗也的确大少了,魏国灭蜀之时,得到了刘禅派尚书郎李虎送上的士民薄。

总计蜀国共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整个蜀国的人口只有区区94万,然而军队就占去了近九分之一,官吏也多达4万人。

由于在蜀国需要接受百姓供养的军队和官吏占比过大,必将导致能够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口负担过重。

而即便是在诸葛丞相的精心治理下,也仅能保证蜀国的实力不至于下滑,并能够得到缓慢提升。

但却既无法和占据了整个北方农耕地区的曹魏相比,也无法和占据了荆州、交州和“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吴国相比!

况且蜀地多山,既不利于农业生产,也不利于部队出击。

诸葛亮一生为蜀国殚精竭虑、披肝沥胆,是我国封建社会有名的贤臣和良臣,他与刘备在我国历史舞台上,演绎了完美的“君臣配”,其优良的品格和作风,得到后人敬仰,《三国演义》更是将诸葛亮描写成一个完人、圣人。

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北伐的失败就是诸葛亮大意和错误指挥的表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终结了“三足鼎立”之势。

一代伟人毛泽东谙熟三国历史,他曾点评过诸葛亮北伐这件事。毛泽东说:“初战,亮宜自临阵”。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攻打祁山,没有亲自上阵,而是派了马谡作为主帅北伐,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开始。

此前,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诸葛亮没有顾及刘备临终遗言。就在“叛魏应亮,关中响震”的大好形势下,马谡仍然丧失街亭。街亭是一个关键点和核心位置,街亭失守,标志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甚至也预示着“六出祁山”失败的不可逆转性。自此以后,北伐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一样,再没有吹鼓起来。

街亭失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请求“自贬三等”,然而这些都无济于事,这次失败让诸葛亮前期的擒夏侯、斩崔谅、杀杨陵、取上、袭冀县、骂王朗、破曹真这些工作都付之东流。毛泽东后来评价说:“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诸葛亮也吸取了经验教训,后面陆续的北伐工作,自己都亲自上阵、亲力亲为。

我们知道,蜀营还有一员大将不得不提,他就是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说的就是关羽。“隆中对”时,诸葛亮为刘备描绘了一幅三国鼎立的蓝图:主力部队可先向南、向西攻取荆、益二州,之后若天下有变,可命一大将率荆州之众向宛、洛,而后出于秦川,以北伐复兴汉室。

从这段隆中对不难看出,诸葛亮对于荆州地位的重视和志在必得。后来,三足鼎立形成之后,诸葛亮本应该亲自镇守荆州,然而他却留下关羽镇守。我们知道,关羽此人性格心高气傲,自始至终,对于诸葛亮的联吴抗曹战略计划都持懈怠状态,把关羽留在荆州,这是诸葛亮的一步错棋。

毛泽东后来曾评价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在毛主席看来,蜀国大军已经兵分两路,而且荆州、益州相距千里之遥,何况关羽、刘备、诸葛亮又兵分三路,更加削弱了蜀国仅有的兵力,所以这是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

北伐,这一场博弈,最终以诸葛亮的失败而告终。诸葛亮一生“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然而北伐失败,不得不说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也有难以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的时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安特殊教育学校洪绵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安特殊教育学校洪绵绵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